来安县水口镇拥巷村李庄组,10多个温室大棚坐落在地里,十多位老人出入棚内,有的向棚内运进一袋袋饱满的栽培袋,有的向棚外搬出一筐筐平菇。这十多位老人中,身材高魁的就是滁州市信息工程学校退休教师李明贵,他带领乡亲们,在新农村这片热土上开展了新的创业。
情怀
1985年,李明贵从皖南农学院毕业后,一直在来安县从事农学专业职教工作,拥有高级教师职称,还担任过驻村科技特派员。2023年8月1日正式退休前,所教的课程大幅减少,一丝丝寂寞和烦恼,在心中缠绕不去,真可谓“拔剑回顾心茫然”。家乡在水口镇西王村,土地已被征用,老家回不去了。自己和爱人每月退休工资,足够生活无忧,安于现状、天天麻将,难道就是自己余生?再想起每次回到老家,许多50岁以上的老人就业无门,只能蹲在墙根晒太阳。凭自己掌握的现代农业科技,把家乡父老组织起来,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岂不是又多了一份力量?说干就干,让弟弟从邻村李庄组租下32亩荒地,选择风险较小的平菇种植项目,办起了里来兴食用菌种植家庭农场。
碰壁
整土地、修道路、打水井、建大棚,购买棉籽壳、玉米芯和菌种,一切看似平稳进行。营养基调配、栽培袋高温杀毒,接种,对大棚内栽培袋温、湿、光、通风调节,李明贵严格按书本规定流程操作。2023年9月,第一批平菇采摘上市了,望着一筐筐白花花的平菇,心中乐开了花。可送到市场,几家菇行批发商一朵也不要,经多方拜师请教,原来菇伞发白,菇柄发长的平菇市场不认,消费者需求的是短柄、带褐色、菇伞边缘微卷、如茶杯盖大小的平菇。再加上请来的采摘工技术不熟练,平菇采摘后直接放到竹篮里,破损率高,卖相差,消费者更是看不上眼。平菇保质期短,四千多斤平菇只能象卖稻草作价处理。建成的温室大棚,看似牢固,没想到被2024年春季大雪压趴2个。“书本得来终觉浅”的古训真是没错。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,光有理论知识不行,还应具备实际操作经验,有为消费者着想的头脑,才能成为可堪大用之才。李明贵根据菇行要求,对平菇生产各环节进行反向改进,多方培训采摘工,建好冷库。2024年春节期间,几个批次平菇,终于赢得南京市和滁州市市场认可,为人们餐桌上增添了一道美味。
初心
李明贵于1985年4月在大学期间入党,共产党员的初心是无私奉献。他执教近40年,教师的初心是传道、授业、解惑。在教学业务上,他兢兢业业讲好每一节课,多次被上级表彰为优秀教师。所教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农业,每次师生聚会,他语重心长的教导学生,做人要正,多为农民着想。家庭农场虽然初创,已就近雇请10位50岁以上的农民务工,年龄最大已72岁,按每小时15元工资定价,每年帮助这些老人每人增收6000元。看到周边群众有种植平菇的渴望,李明贵主动请他们到菇棚里参观,还免费办了四期平菇栽培技术培训班,有71人次到农场集中研习。他把自己碰壁的教训,告诉学员们,让大家少走弯路。目前,已有4名学员计划在2024年7月办平菇种植家庭农场。
2024年3月7日,来安县关工委、县农村农业局关工委和水口镇关工委负责人,到里来兴食用菌种植家庭农场走访。李明贵对今后的人生信心满满,当好新农人,带领更多的农民种植菇业,实现振兴乡村的梦想。(审核:魏安福 张利 陈宝国)